长江文脉贯通古今 江南文化熠熠生辉
时间:2022-11-20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
长江文脉贯通古今 江南文化熠熠生辉
当滚滚长江一路从巴山蜀水奔流到长三角地区,就遇到了文脉绵长的江南文化。当长江、长三角和江南文化交融碰撞,会碰撞出怎样的精彩火花?当下,又该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长江文化,赓续中华文明,绵延江南文化?本届江南文脉论坛,“高端对话”环节以“长江文化与中华文明”和“长江文化与江南文脉”为议题,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共同找寻这一时代课题的最佳答案。
追根溯源 长江下游文明是江南文化之源
大江大河是文明的摇篮。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长江文明不断演进变化,为中华文明厚积了宝贵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徐兴无说,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空间概念就不完全是地理概念,而是文化概念。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熊月之表示,长江因其沿线自然禀赋不同,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内涵,“春江花月夜”“海上明月共潮生”,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就因其丰沛的水源和土壤,成为宜居宜业之地。“长江下游文明是江南文化的源头。”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指出,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掘表明,中华文明是多源流、多根系的,长江地区早在史前时代就有相当高度的文化,是我国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
“长江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呈现出多样性与统一性、开放性与凝聚性、对抗性与交汇性、延续性与不平衡性。”《长江文化史》主编徐吉军表示,长江文化不仅建构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向心力、凝聚力,而且在与世界的文明对话中,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
共建共享 加强长江经济文化带城际互动
“良渚、三星堆等重大考古发现提升了长江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让更多人重新思考它的文化内涵。”三星堆博物馆馆长雷雨说,考古发现让人们对长江文化的现代价值有了更深的思考。
云南省社科联原主席、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范建华指出,目前,长江经济文化带的城际互动发展现状存在各自局限,在省域空间布局上,发展方向和重点各自为政,局限于各自行政区划范围内。在国家战略层面,中游国家新区引领作用滞后,上游缺少自主创新示范区。他提出,应将长江经济文化带的城际互动发展要素整合利用,不仅要带状发展、优势互补、信息共通、资本共融、人才互用、市场相连,还要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业态和新常态,沿江城市共建共享,探索长江经济文化带城际互利发展的新路径。
新时代,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高标准打造江南文化品牌,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以及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对于擦亮中国大运河的金字招牌,以国际化的视野做大做强“江南文化”品牌,具有重要意义。“长江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体现在文明、生态、创新、交流、生活五个方面。长江文明下游地区的核心,就是江南。”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龚良指出,当下,江苏正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未来,要让整个江苏大运河的沿岸都成为一个大公园,让其成为人们享受美好生活的地方,江苏的江河湖海都有望成为世界级的美好生活廊道。
凸显个性 水性江南激荡时代
水,流动不居,至善至柔,泽被万物。水是柔和的,但它柔中带刚,丰富着江南文化的内涵。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杨旭辉说,长江文化带来的江南文化充满诗性,可以在诗词里感受到长江文化的魅力,也可以在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中就能看到群山万壑和百山汇海。“江南文化可以概括为‘水文化’。”在江南大学教授庄若江看来,这种水文化,既有灵动诗意、善于变化,又能脚踏实地做事,务实而进取;既有高远的追求、细腻的审美,又不乏大气刚勇;既开放包容、善于吸纳又能较好保持自我个性;既注重个体的修为与功名,又具浓郁的桑梓家国情怀,总能做到义利兼顾并举。安徽大学教授刘伯山对此表示认同。他指出,宋代之前,中国经济文化重在“南北交流”,之后则转为“东西交流”为主。长江在宋代之前主要还是一条政治的江、军事的江,之后才成为经济的江,成为中国经济的大动脉。作为南宋以后在长三角地区兴盛的区域文化,江南文化有着自己的结构与特征,伴随着黄金水道,交流互动是它保持长期繁荣的内在根据。
长江是江南水乡的主脉,在江苏境内与大运河交汇,把众多江湖河荡连接起来。在庄若江看来,长江、运河的水文化很好弥补了江南地区“湖塘文化”的不足,为江南“水文化”增添了开放包容与活跃进取的因子。长江自西而东,运河贯通南北,这就为“湖塘文化”的温和安逸增添了包容性、进取性和张力。时代发展至今,在“湖塘文化”中融入“长江文化”元素,在既有的开放包容、善于吸纳的江南气质神韵中,凸显与张扬探索、进取乃至刚勇的精神特质,让江南文化拥有更加丰满且适宜的时代性格。(张月、韩玲)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