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交流 » 文苑笔会 » 正文

        那一盏明灯……——有感于《爱国 革命 不断进步》的中山先生博爱精神

        时间:2019-07-03 [ ] 浏览次数:

          轻掩书卷,抬眼远望。蓦然间,升起那一盏耀眼的明灯——中山先生穷其毕生,为圆其振兴中华民族之梦而鞠躬尽瘁的精神支柱——伟大的博爱精神。

          博爱,即泛指爱—切人。作为一种爱人和济世的思想,我国古代早已有之。墨子提出“兼爱”口号,要求人们“爱无差等”、“远施周遍”,这就是博爱。《论语》中也有“汜(泛)爱众而亲仁”之说,泛爱,也就是博爱之义。三国时曹植诗中有“长者能博爱,天下寄其身”的话,就直接说出了博爱这个词儿。唐代韩愈,在他的《原道》一文中还把博爱进一步与“仁”直接联系起来,提出“博爱是谓仁”的观点。白居易的“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温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这种推己及人的爱人思想也是博爱。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提出了博爱,而“三民主义”内涵的不断完善与修正,正是中山先生在经历了复杂的革命斗争后,对博爱的进一步诠释。“民族、民权、民生”的提出,正体现了“博爱、平等、自由”的理念。朴道先生说:“自由、民主是有来源的,其来源于人类的‘博爱’,也就是来源于人类对宇宙自然及其本身的总体认识,且可以把这种认识浓缩为两个字‘平等’。”孙中山作为二十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大人物,第一个振臂高呼“振兴中华”的口号。这无疑是照耀中华民族冲破漫长专制和黑暗的第一缕阳光。即使在他遭遇险境的时候,他依然矢志不渝地在世界各地积极奔走,呼吁每一位爱国志士要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平等而战,为人民的自由平等幸福而战。如果没有博爱的胸怀,有谁能拥有这份百折不回愈挫愈奋的英勇气概呢?如果不是对祖国充满了强烈、炽热、深沉的热爱,又有谁能“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呢”?(毛泽东语)

          孙中山先生的博爱精神永远是中国人民爱国主义思想的无穷感召力量。毛泽东在1956年《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央“八项规定”的相继提出,无一不体现了爱祖国,爱人民,服务人民的宗旨,他们在体现中山先生博爱精神内涵的同时,结合中国具体的国情,不断深入地扩展丰富其外延,使祖国不断地强大,使人民更好地安居乐业。为打造和谐社会,维护祖国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民革作为一个以继承和发扬中山精神为光荣传统的参政党,自觉坚定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矢志不移地圆多党合作之梦,在初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积极履行参政议政的权利。本着爱国精神,民革党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联络台湾同胞及海外侨胞,共同致力于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坚决拥护“一个中国”,历年来民革的对台工作均取得重要进展。本着爱民思想,民革党员在对外经济合作,教育、医疗体系,社区服务等领域,对当前社会热点关注的上学难,看病贵,扶助社会弱势群体,新农村建设等方面都予以重点关注,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这都是孙中山博爱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具体体现。

          孙中山博爱精神植根于他宽广的世界眼光,生成于他广阔的胸襟,发展于他经世济民的实践。这种博爱也自然被赋予了顽强的生命力、辐射力,它将如一盏明灯指引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胡燕)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 责编: